Part 01.
近期,浙大邵逸夫谈伟强教授与浙大四院陈剑主任在Bioactive Materials上合作发表了一项重要研究成果,该成果旨在解决糖尿病患者慢性伤口愈合难题。
团队成功研制出了一种新型多功能水凝胶HA-DA@rhCol,是聚源生物的重组III型胶原蛋白(rhCol)与多巴胺-透明质酸(HA-DA)的复合物。
HA-DA@rhCol水凝胶
在糖尿病大鼠伤口护理中的制备示意图
HA-DA@rhCol水凝胶表现出了卓越性能,包括体外溶胀性提高、合适的降解时长、可调的流变行为、出色的组织粘附性、抗氧化活性、高效的止血能力、增强的光热效应及抗菌作用。
其中重组III型胶原蛋白(rhCol)有效地促进伤口组织的血管再生和胶原沉积,促进慢性创面的组织再生修复。
重要的是,体内外实验展示出该水凝胶具备优异的血液相容性和生物相容性,证实了HA-DA@rhCol水凝胶在生物医学应用中的适用性。
HA-DA@rhCol水凝胶
在糖尿病大鼠伤口护理中的应用示意图
尤其需要提到HA-DA@rhCol水凝胶的生物相容性表现,对于高分子材料,溶血率低于3%被认为是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溶血实验证明,添加了聚源生物重组III型胶原蛋白(rhCol)的HA-DA@rhCol水凝胶的溶血率均低于溶血极限的5%。这表明水凝胶不会破坏血液中的成分,也不会诱导血小板凝结或聚集。因此,它可以安全地用于体内。
研究发现将水凝胶与细胞共培,细胞活力检测实验证明1.5% HA-DA@rhCol复合水凝胶表现出卓越的细胞相容性,没有任何细胞毒性效应。且胶原蛋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NIH-3T3细胞的增殖。
HA-DA@rhCol水凝胶
的流变学和机械性能特征,粘附性能以及体内止血表现
Part 02.
作为这一研究成果的重要合作伙伴,聚源生物的重组III型胶原蛋白(rhCol)为该水凝胶的基础成分,为其良好的结构和生物相容性提供了坚实基础。
研究表明,HA-DA@rhCol水凝胶通过促进血管再生和炎症调控,能够有效促进慢性创面的愈合,并且具备抗感染的能力。这为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提供了一种创新的、高效的解决方案。
随着进一步的临床验证和实践应用,这一技术有望在未来成为糖尿病慢性创面修复的主流治疗手段,为广大患者带来更多福音。
这一应用的成功,不仅为聚源生物重组胶原蛋白新领域应用带来了新的契机,更为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提供了一种创新的、高效的解决方案。在生物医药领域迈出了一大步。
自聚源生物成立之初起,便与重点院校、科研机构保持着紧密合作关系,这一产学研合作精神一直延续至今。
早在2004年,公司与南京理工大学生物工程研究所合作完成了基因设计和毕赤酵母工程菌的构建,并成功取得了发明专利。并与南京理工大学共同建有江苏省重组人源胶原蛋白工程研究中心和人源胶原蛋白技术研究院。2014年,公司与南京理工大学、中国药科大学、温州医科大学等多家知名机构携手共同承担了“十二五”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更在2022年成为国家“十四五”重点专项课题负责单位。
目前已发展成与上海大学、华东理工大学、浙大医院、上海九院、华山医院等多所院校产学研一体化的对接与耦合,形成强大的研究、开发、生产一体化系统。
聚源生物扎根合成生物学,注重科研创新与市场应用相联动,基于合成生物学平台进行重组蛋白的开发,目前通过平台技术已成功开发设计了I型、 III型、XVII胶原蛋白、纤连蛋白等重组功能蛋白,并拥有将其产品应用在美妆护肤、医学美容、食品保健、医疗健康、生物材料等领域的丰富经验。
本次跨界合作的成功更加彰显了合成生物科技与医疗领域完美结合的力量,为疾病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这种密切合作不仅促进了技术的突破与创新,也为推动医疗领域的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
作为合成生物领域的领创者,聚源生物将继续与科研机构和医学专家密切合作,不断探索和拓展重组胶原蛋白在医学领域的新应用,致力于为全球患者提供更先进、有效的治疗方案,为健康事业贡献我们的力量。
原文信息:
Wang Y, Zhang Y, Yang YP, Jin MY, Huang S, Zhuang ZM, Zhang T, Cao LL, Lin XY, Chen J, Du YZ, Chen J, Tan WQ. Versatile dopamine-functionalized hyaluronic acid-recombinant human collagen hydrogel promoting diabetic wound healing via inflammation control and vascularization tissue regeneration. Bioact Mater. 2024 Feb 14;35:330-345. doi: 10.1016/j.bioactmat.2024.02.010.
原文链接: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2452199X24000550